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當印刷機停止轉動──大學報的數位匯流之路



文/李訓豪(大學報1518期-1531期總編輯)


政治大學新聞系實習媒體《大學報》於6月8日停止發行紙本報紙,自新學期開始改以網路作為發行平台,從過去每週發行改為二週發行一次,希望學生摸索如何產製數位新聞。紙本報紙停刊揭示了面對數位匯流的潮流,學生實習媒體也試圖轉型,以培養學生因應未來媒體遽變的能力、思維。

然而實習媒體轉型並非易事,不僅需要學生的創新思考,也必須配合建置相關軟硬體和師資,在去中心化的網路世界中,如何延續《大學報》呈現學生觀點,深耕大學校園的精神,並提供新聞系學生實踐媒體想像的環境,學生和校方準備好了嗎?




不僅實習 更為反映大學生觀點  

實習媒體的意義在於提供學生學習產製新聞,熟悉媒體運作,並從實際操作中實踐媒體想像,理解媒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1993年政大學生實習媒體《大台北報導》更名《大學報》,秉持貼近大學生的精神,呈現學生聲音,同時也是新聞系學生投入時間最長、學習效果最顯著和印象深刻的課程。

從《大學報》實習過程中,學生能熟悉新聞產製的過程,思考如何成為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從實際編採的學習中,我認為即使傳播載具改變,媒體提供資訊的角色並不因此改變,學生仍應具備「說故事」的能力,文字、影像敘事能力和版面編排的概念都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功,然而《大學報》未來改以二週發行一次,其餘另一半的時間用以研發數位新聞的產製,學習新聞編採的時間較以往少了一半,系方應思考《大學報》轉型後,如何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累積新聞編採經驗。除培養學生就業能力外,也應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帶動媒體產業發展。


放棄實體報點 有待社群串連

再者,《大學報》轉型網路媒體後,可能也會面臨通路轉變的挑戰。《大學報》紙本報紙發行量一萬份,在校園當中有許多報點,不少讀者習慣在上課前、等車時或是下課時間隨手取閱,因此紙本《大學報》除了固定的讀者外,報導也常隨著學生的口耳相傳而傳佈,具有一定影響力。而轉型網路發行後,由於網路去中心化的特性,如何提升《大學報》網路平台的曝光率是挑戰,也是學生能夠發揮創造力的地方。我認為未來在流通管道上,可透過經營大學生熟悉的社群網站增加曝光率,或是建置更符合讀者需求的網路平台,同時建立和讀者互動的機制,強化媒體與讀者的關係,藉此讓過去的讀者不因紙本停刊而流失,善加利用網路傳佈的力量,讓學生的新聞持續被看見,持續「聲聲不息」。


學生也肩負轉型責任

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以及讓學生從實驗中學習是《大學報》堅持的精神,而自新學期開始,新聞系學生不只負責原先的編採工作,也必須花時間構思轉型後的平台、概念和運作機制,肩負轉型的責任難免讓學生感到憂慮。當經驗提供的協助有限,又須要創新的思考時,完整、明確的規劃是突破難關的重要策略,而此時系方對於整體教育方式的目標、措施就顯得格外重要,系方應盡量協同學生提出完整規畫,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重點投入資源。

目前應先投入資源建置能整合文字、影像、圖表和讀者回應的網路平台,例如讓文字新聞搭配可與讀者互動的圖表,或是設計出能放在智慧型手機的APP新聞等,並且實驗如何設計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網路平台,如替讀者分類新聞、提供即時資訊、網站裡的新聞搜尋功能和提供新聞事件之外的相關訊息,都是在設計平台時可以思考的部分,而設計新的平台是嘗試數位匯流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上述所言的平台不僅須要概念,同時也須實際執行的技術,一般新聞系學生並不具備寫程式、網頁的技術,因此在實際執行上勢必須要更多相關專業的支援,否則只有概念而無法順利「做」出來,恐讓學生遭遇空有的理念卻不知所措的挫折,在未來轉型的關鍵一年中處處碰壁,錯失學習機會。

擔任《大學報》1518期至1531期總編輯,也是最後一學期紙本《大學報》總編輯,在新舊交替的時刻,難免不捨揮別這份新聞系學生投入心血的報紙,也因此期待未來《大學報》能繼續做貼近學生觀點的獨立媒體,並且是成功邁向數位匯流的學生媒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