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公視論壇分享日本NHK震災報導經驗




文/陳寧(台灣大學新聞所研究生)


由公共電視所舉辦的「日本311的一堂課」研討會,1125日的首場議程,邀請到日本NHK災害氣象中心資深記者入江沙也可,報告NHK在日本防災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緊急快報系統之實務運作方式。


時間就是性命

地震無法預測,緊急快報可說是分秒必爭,因此NHK與日本氣象局合作,利用地震發生時,P波(7Km/s)和S波(4Km/s)兩種地震波抵達鬧區的時間差,爭取處理資訊的時間,即早向民眾發布訊息。


目前,從地震發生到NHK發出警報,只需要3分鐘時間。NHK的緊急快報系統不僅能依據氣象局傳來的資料、數據,自動作成文稿,而且只要按下一顆按鈕,就能中斷當下的節目,改播災害資訊,大幅節省作業時間。

不過,入江說,這樣的緊急播報系統,看似極有效率,卻是花了幾十年時間、也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才建立起來的。她展示了一段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東京銀座地區災後的畫面,向與會者解釋,當時日本還沒有任何公共廣播電台,因此災後四處流傳著錯誤的訊息,而光是這些錯誤訊息的流傳,就奪去六千人的性命。

入江說,1923年的這場地震,催生了NHK廣播電台,在1925年時,開始對外發出廣播訊息,而1953年時,則成立電視台,在之後的幾次颱風、地震與火山爆發事件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不過,NHK並未因此自滿,入江說,1983年的日本海中部大地震,光是日本氣象廳的訊息到達NHK就花了14分鐘時間,NHK接收到訊息後,又再花了5分鐘,才對民眾發出緊急報導。她表示,一共花了19分鐘才發出警報,當時海嘯已經抵達陸地,奪去了數百人的性命,事後他們作了深刻的反型並嚴加改進,才將整個過程縮短成現在的3分鐘。而自1985年以來,NHK曾發布過21次的重大災難緊急快報。


防災面面俱到

311地震後,連續一周,NHK皆是24小時連續放送跟震災相關的消息,且旗下7個頻道也各有分工,分別提供避難、搜救進度、災損、物資發放、尋人等訊息之外,更提供中、英、韓、西四種外文訊息供外籍人士參考,還有符合視障、聽障者需求的資訊。

為了捕捉災難時第一時間的畫面,NHK在全國的機場、核電廠、車站及鬧區,共架設了460座固定式攝影機,可即時回傳畫面至總部,另外也備有24小時待命的直升機、機師與攝影記者。311地震後,仙台地區其他單位的直升機皆被淹沒無法起飛時,只有NHK的直升機能立刻起飛,因此才捕捉到海嘯侵入陸地的即時畫面。入江說,「第一時間的災情畫面本身,就是最好的說明」。

但儘管在災難過後,記者得努力捕捉所有相關資訊,不過要如何在進到災區採訪、接觸災民時,不去傷害到災民,入江說,NHK對新進記者皆會針對如何進行災難報導進行訓練,並對記者有幾點不成文的規範。如:不能踩在任何已經倒塌的房屋與瓦礫堆上,以表示對災民的尊重;進到避難所時不能笑,也不可露出牙齒;考量物資缺乏,記者會另外準備自己的便當,不過絕對不能在災民面前吃等等。

入江說,「資訊可以救命」,這是NHK在報導災難新聞中的中心思想。作為日本的公共媒體,NHK的任務不只是產製受民眾歡迎的優良節目,經過入江的一番解說,發現其對於防災教育、傳遞正確災難訊息的使命感之重,可說超乎筆者先前的理解。公共媒體在社會上、在災難中,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值得我們省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