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記協會訊】記協提供至日本採訪回台記者諮詢服務




文/秘書處(2011.3.17)

 日本強震天災意外,造成民眾重大傷亡,國內多位媒體記者前往該區採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呼籲前往採訪的同業應注意自身安全,除回台記者會於桃園國際機場接受輻射偵檢外,記者若因採訪工作感到身心疲乏,記協提供簡易自我評量(見附件一),並由專業心理諮商所提供本次前往日本採訪的媒體工作者60分鐘「心情調適」諮詢服務,協助記者抒發壓力,並建議各媒體主管給予記者適當休假,避免造成身心負荷過大。



聯合心理諮商所(http://www.veryhelp.org)
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47巷5弄42號
預約電話:            0800-00-1385      
/週一到週五下午1:00~晚上 9:00
/週六10:00~17:30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電話:            02-23410044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88號9樓



附件:
自我壓力評估表
節錄香港記協出版刊物:《第一時間到現場 ─ 災難新聞安全採訪手冊》,全文請至http://www.hkja.org.hk/site/portal/Site.aspx?id=A1-782&lang=zh-TW(線上版連結)


節錄-第五章 情緖衝擊的處理

新聞工作者採訪死傷枕藉的天災天禍時,不時有意無意的壓抑感情,以便在截稿時間前完成工作,但這不等於這些可怕經歷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部份人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多倫多大學自由論壇二零零一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在一百四十位受訪戰地新聞工作者和六十九位其他新聞線記者中,雖然大部份受訪者均未出現心理困難,但在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記者中,戰地記者的罹患機會是其他記者的三倍;而長期在衝突地區做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四人就有一人以上罹患創傷後壓力症,患病比率更是一般警員的兩倍多。

 問題更大的是,有關疾病不一定即時浮現,徵狀會因為個人的情況、事件的可怖情況而令出現的時間不一,個別人士可以在一年多後出現。

1)      我有創傷後壓力症嗎?
  
 在初期的震驚感覺慢慢減退後,若短期出現下列情況,當然要注意和處理,而如果以下情況出現超過一個月,個人生活明顯受到影響,便有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      有關事件不自主地在你腦海中反覆重現,有時還會伴隨心跳加速、冒汗等現象;
□      情緒無故變得強烈和波動:你可能會變得比平日容易煩躁、惱怒、焦慮、受驚、高度驚覺,並且反應劇烈,但有時又會變成抑鬱、離群,甚至逃避參與平日喜愛活動;
□      設法避開一切與該次打擊有關的思想、感情、活動或場合;若接觸到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事物,會產生各種生理反應,如頭暈、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色發白等;
□      較難集中注意力或作出決定,容易感到混亂;
□      時常失眠或者發惡夢;
□      有罪疚感或無助感;
□      對周遭事物變得麻木、感覺遲鈍;
□      失去性慾;
□      身體徵狀會隨著壓力的增強而出現:例如頭痛、噁心及胸痛不適,甚或要接受診治。

2)      減輕壓力有法

在採訪恐怖襲擊、天災或其他痛苦經歷之後,有不愉快的感覺是正常的,你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平伏心情:
ˇ讓時間給你療傷:這段日子預計會是你人生中一個困
 難的時期,就讓自己為失去了的人和事物表示哀悼,
 及盡量容忍一下自己情緒上的改變;
ˇ將那些可怖經驗與「行家」、親朋戚友分享。若傾訴時
遇上輕視或認為你的遭遇不值一晒的反應,不要氣
餒,請繼續與其他人仕分享;
ˇ參加一些消閒的康樂活動,適當的運動及鬆弛方法可
減少焦慮不安的情緒;
ˇ盡量放假,讓自己偷閒去進行一些令你愉快的活動和
嗜好,如果你自忖可能會胡思亂想,請不要一個人旅
行,以免屆時孤立無援;
ˇ自願尋求專業支援,包括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      
ˇ參與一些由專家領導的小組討論:你會發現不少人有
你的反應;
ˇ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即使失眠,切記避免飲酒和濫
用藥物;
ˇ若情況許可,避免在此時作出一些生命中的重大決
 定,如轉行或轉工,因為這通常會為你帶來很大的壓力。

切記不要:                                       
       
Χ怪責自己;
Χ隱藏自己哀傷感覺;
Χ迴避重提意外;
Χ飲用過量的咖啡、酒或吸煙;
Χ刻意使自己過度疲累;
Χ不定時餐飲。

 若出現創傷壓力症,你便須匚要尋求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的幫助。

3)      管理層的支援
傳媒機構亦能向採訪死傷枕藉的災難或恐怖活動的前線人員提供幫助,包括:
ˇ每次大型天災人禍後,管理層可與採訪的記者回顧事件,一來讓他抒發感覺,起減壓作用;二來亦可讓他談談公司的安排,以便作出改善。
ˇ不要記者連續採訪死傷枕藉的天災,若連續採訪一周,應該與有關記者商討是否須要換人,有關記者回港後,盡量讓他們休息,更不要讓他們即時再採訪其他死傷意外新聞,以免他們心靈繼續受創傷。
ˇ為出現創傷壓力症病徵的記者提供心理輔導服務或治療。
ˇ改變新聞部內「記者不求人」的氣氛,減低記者作出調適的心理障礙。
ˇ若記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或相關徵狀,管理層應向他們保證,其職位、採訪機會及地位不會因此受影響。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