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拯救理盲社會 錢致榕:從科學教育著手


(編按:本新聞發佈於6月7日,由台灣立報授權轉載)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科學月刊》邁入40週年,但台灣社會對於科學知識的了解卻不見增長,在公共議題的討論流於情緒謾罵,一般民眾的冷感、政論名嘴的口水戰和新聞媒體的報導手法,都讓社會議題無法理性討論。


媒體提問膚淺

 去年88水災之後,學術界傳出「理盲」一詞,痛指現代社會亂象叢生,但欲挽救社會普遍理盲,究竟該從何著手?《科學月刊》和紫藤文化協會6日主辦「理盲!科學家的責任」座談,邀請多位學者提出看法,期待為社會的理盲現象提供改善的方向。

 去年水災後,政治大學舉辦了相關講座,希望學術界提出災難發生後,學者可做些什麼。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錢致榕指出,當時他提出「理盲」的概念,認為天災過後,媒體只是不斷的將矛頭指向不同的人,今天要誰道歉、明天要誰下台,卻未曾對台灣災難防治、山林保育、公共工程等問題提出深度報導。

 講座結束後,一群記者蜂湧而上,第一個問題還是:「你覺得誰該下台?」錢致榕說,新聞自由的目的是希望媒體能夠監督政府,擔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但是現在的媒體卻只會挖八卦和緋聞,對於真正重要的問題卻不曾提問。

培養理性思考

 錢致榕認為,要解決理盲,必須從教育著手,他以泰國保育大象為例,當每個小孩在童年時期就被教導保護大象的觀念,長大之後自然不會去傷害牠。要讓一般人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就必須提倡日常科學教育,培養小孩的邏輯思考能力。

 教育能打開一個人的視野,但是台灣的科學教育卻岌岌可危。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表示,台北市士林區的科學教育館,裡面的教材錯誤百出,花了不少經費改進,但後來經費沒有繼續核發,無法購買新教材,劉源俊說,台灣的政府對於科學教育是這樣的態度,科學教育還有希望嗎?

 他表示,理盲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缺乏知識;另外是缺乏理性思考的態度。他說,缺乏知識還能補救,但缺乏態度就難了。台灣的教育單位根本不在乎學生是否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也不培養這種態度。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認為,作為知識份子應保持理性思考態度。雖然教育環境令人失望,但只能相信,繼續做點什麼,在學生心中埋下啟蒙的種子。錢致榕正在政大進行高品質通識課程的實驗,教授日常科學,要求學生每週至少花費2到3小時準備,他希望藉由教育,逐漸導正理盲的社會環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