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香港「壹」工會成立再思考



引言:列寧在1902年寫了一本書《怎麼辦》,探討布爾什維克為了奪取政權需要做的一些事情,特別強調了反對經濟主義的思想,並提出了「時時刻刻準備著」的口號,為社會主義革命成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當前媒體工會也抱以如是期待。


文/alien(文字工作者)


 8月24日在香港,壹傳媒員工的工會正式對外宣佈成立,並且在將軍澳的壹蘋果大樓張貼招收會員的宣傳。關於入會的會費及條件,據壹工會正式對外發佈的消息是:填妥入會表格以及繳交會費,即是工會的一份子。加入工會的會費是:港幣10元(折合新台幣40元),年費港幣70元(折合新台幣280元)。目前,壹工會員人數已有百餘人。


「壹」工會的創建 

 是什麼原因,催生了壹工會?


 首要的原因是員工面臨「減薪」的情況,次要是資訊不透明的現況。就如壹工會在成立宣言裡所揭示,薪水減薪的幅度由2.5%上修至3.5%,公司並沒有照顧、瞭解線上基層工作者工作環境的問題(譬如:承辦商並未改善飯堂的問題,辦公室空調問題,等等),以及員工對於公司所執行的決策,永遠比外界來得慢一拍、少一些。


 目前該工會在網路上成立Facebook的群組(群組名是:Next Media Trade Union),並在群組中公開工會成員名單以及工會宣言。


 壹工會的成立對於香港傳媒的生態頗富指標意義。香港的《信報》、《南華早報》以及《中博環客》紛紛報導壹工會的成立,並且,對於壹工會抱持期許的態度。據《信報》的時事評論,普遍香港的中文報社因為「員工人數太少、員工的流動性太大,以及資深員工「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的心態」,並沒有心力組織工會。目前英文媒體《大行》也正進行工會的籌組。


「壹」工會實質效用待沽 

 壹工會對外宣稱,創立此工會的宗旨是:「建立有效的勞資雙方溝通渠道,保障公司及員工利益」。更積極的理想是:「團結壹傳媒全體員工,確保所有人都得到公平及公正的待遇」。


 理想與現實是不是有一段距離?


 香港的《中博環客》9月時報導壹工會成立的概況,並且在文末拋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壹傳媒集團年初曾減薪迎接嚴峻環境,若日後再遇減薪時,工會能否發揮集體談判影響力呢?」


 就筆者的理解,一個真正想要「進行抗爭」的工會,它的「抗爭態度與決心」可以由工會成員繳交的會費以及如何規劃會費使用方式,得以看出一二。對於壹工會收會費的標準,我們姑且先不考量香港物價水平比台灣高的實情,會費卻只有相當於新台幣40元,年費相當於新台幣280元,似乎僅是象徵性的收費門檻。筆者在Facebook更進一步地公開詢問會費的用途,工會成員這麼回應:「現階段入會費主要用作影印、會員證。年費用作會務,包括會員大會、活動及會訊等。」至於是否調整會費及設立預備基金,目前尚未討論、也未拍板定案。


 很明顯的是,這些會費並不預期用作準備長期與資方抗爭的需要。同時,也折射出目前壹工會的組成份子,並無工運及運動組織工作的實際經驗。


會費投射對工會的想像 

 筆者曾經與第一銀行產業總工會的總幹事汪英達討論香港壹工會的現況。汪英達表示:「會費收多少一定涉及了幹部與會員間的權利義務,並且有絕對的關係。」就工會的改革運動經驗來說,如果會費越高,會員當然越在意工會做得如何,也越會給工會監督的壓力。換句話說,錢多好辦事,錢收得多可以做的事更多,但定然會承擔更大的壓力,工會幹部如果行事不當,也易遭到更多的批評。但是,反觀大多數的工會幹部如果也與一般會員一樣,寧可維持低會費,只會讓工會一直陷於財務窘境,難以突破。


 同樣的思維模式,在撰稿過程,筆者亦訪談中國時報資深工會幹部陳文賢。陳文賢他這麼說:「工會的收費就是會員對工會的想像。」小額的會費,對於會員來說,可能是買個保險的心態,在勞動節時作作紀念衣服,定期嗑牙聚會,會員對於工會運作狀況根本不在意、也不願意投入心力瞭解,另一方面來說,工會會員只願意交小額的會費,也反映了會員對工會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以台灣的中時工會的抗爭經驗來看,在民國85年,對會員酌收會費一萬元,在當時來說一萬元的會費用是相對昂貴,但這些收入是用作抗爭基金,會員之所以願意,也是因為共同經過抗爭的歷程,能瞭解這樣的收費是有道理的。


 不過,在質疑壹工會會費以及工會運作的目標時,也不妨留意香港在工運抗爭經驗裡,累積豐富經驗的職工盟(職業工會聯盟)組織。職工盟除了常規的會費之外,並且有募款的收入,他們積極不斷地對外進行倡議及擴展培訓活動。


 職工盟經驗,也許能為壹工會對媒體抗爭運動,擘劃具體的想像。筆者以為,工會成立的態度與願景,也正是一種布爾什維克式「時時刻刻準備著的姿態」。





0 意見:

張貼留言